(1) Maturity Levels 成熟度 |
組織成熟度提供在某些特定的專業領域下,預測組織未來績效表現的方法。經驗顯示,在組織改善的過程中,流程領域的複雜性會不斷增加,若組織能專注於一組可掌握的流程領域,將會有最佳的績效表現。 |
成熟度是經過定義的進階式流程改善的指標。每一成熟度是穩定組織流程的重要部分。每達成一級成熟度,即代表組織流程能力的增進。 |
共有由一到五個成熟度階段,每一階段成熟度都是下一階段流程改善的基礎: |
A. 成熟度第二級的流程領域 |
包含如下: |
(A) 需求管理(Requirements Management)管理專案產品與產品組件之需求,並且界定專案計畫、工作產品與需求這兩者之間,是否有不一致的情形。 |
(B) 專案規劃(Project Planning)建立並維護定義專案活動的計畫。 |
(C) 專案監控(Project Monitoring and Control)提供對專案進度的瞭解,使得當專案績效明顯偏離原先計劃時,能採取適當的矯正措施。 |
(D) 供應商協議管理(Supplier Agreement Management)管理和專案有正式協議的供應商之產品與服務的採購。 |
(E) 度量與分析(Measurement and Analysis)發展並維護支援管理資訊所需的度量能力。 |
(F) 流程與產品品質保證(Process and Product Quality Assurance)提供員工和管理階層,對於流程與相關工作產品客觀的觀察 |
(G) 建構管理(Configuration Management)建立並維護藉由建構識別、建構管制、建構狀態記錄及建構稽核,使工作產品具完整性。 | |
B. 成熟度第三級的流程領域 |
包含如下: |
(A) 需求發展(Requirements Development produces)提供客戶、產品與產品組件的需求與分析,這些是發展與瞭解所需的。 |
(B) 技術解決方案(Technical Solution)用以發展、設計與實作對於需求的解決方案。解決方案、設計與實作,適當地涵蓋產品、產品組件以及產品相關單一或組合的流程。 |
(C) 產品整合(Product Integration)將產品組件組合成產品,確保產品已經整合、運作正常,並交付客戶。 |
(D) 驗證(Verification)確保工作產品符合特定的需求。 |
(E) 確認(Validation)證明產品或產品組件,於特定的環境下,確實能發揮特定的功能。 |
(F) 組織流程專注(Organizational Process Focus)建立並維護組織流程與流程資產的瞭解,並且界定、規劃及執行組織流程改善活動。 |
(G) 組織流程定義(Organizational Process Definition)建立並維護可使用的組織流程資產。 |
(H) 組織訓練(Organizational Training)發展人員的技巧與知識,使他們能有效地執行其角色。 |
(I) 整合的專案管理(Integrated Project Management),根據調適組織標準流程得的整合的已調適流程,建立並管理專案和其關鍵人員。它也涵蓋建立專案共同願景及整合團隊結構,以完成專案目標。 |
(J) 風險管理(Risk Management)界定風險發生前的潛在問題,使在達成目標之前的生命週期期間,在有需要時,能規劃風險處理活動,以降低不利的衝擊。 |
(K) 決策分析與解決方案(Decision Analysis and Resolut)於作決策時,使用結構化的方法,依照已建立的準則,評估各備選方案。 |
(L) 適於整合之組織環境(Organizational Environment for Integration)提供整合的專案管理之基礎環境,並管理人員以利整合。 |
(M) 整合團隊合作(Integrated Teaming)形成並維持整合的團隊以發展工作產品。 | |
C. 成熟度第四級的流程領域 |
包含如下: |
(A) 組織流程績效(Organizational Process Performance)建立並維護組織標準流程績效的量化了解,並提供流程績效的資料、基準與模式,以數量化管理組織的專案。 |
(B) 數量化專案管理(Quantitative Project Management)數量化管理專案的已調適流程,以達成該專案所建立的品質與流程的績效目標。 | |
D. 成熟度第五級的流程領域 |
包含如下: |
(A) 組織創新與推展(Organizational Innovation and Deployment)選擇與推展漸進的與創新的改善活動,可度量地改善組織的流程與技術。這種改善,支援由組織經營目標所衍引的組織品質與流程績效目標。 |
(B) 原因分析與解決方案(Causal Analysis and Resolution)界定缺失的原因與其他的問題,並採取預防措施,避免這些缺失在未來再發生。 | | |
(2) Specific Goals 特定目標 |
特定目標僅適用於單一的流程領域,並強調此唯一的特徵,說明有哪些是必須要執行以符合該流程領域。目標是必要的模式組件,在評鑑時,用於確定某流程領域是否能符合目標。 |
(3) Specific Practices 特定執行方法 |
特定執行方法是對應於特定目標的活動,對達成特定目標是重要的。特定執行方法說明一組活動,這組活動被期望可以達成流程領域的特定目標。 |
(4) Generic Goals 一般目標 |
一般目標可適用於所有的流程領域。各流程領域中,一般目標之達成與否,代表各流程領域的執行與制度化,是否為有效、可重複與持久的。一般目標和一般執行方法將在第四章中說明。 |
(5) Common Features 共通特性 |
四個共通特性組成了各流程領域的一般執行方法。共通特性的名稱是助益的模式組件。這種組合只是提供一種方式,來表現一般執行方法。在模式中的每一共通特性,都用縮寫字來代表。 |
A. 執行承諾(CO):集合所有與制定政策和確保支援有關的一般執行方法,以尋求流程改善的努力。 |
B. 執行能力(AB):集合所有用來確保組織及/或專案有充分資源的一般執行方法,以尋求流程改善。 |
C. 督導實行(DI):集合所有與蒐集、度量和資料分析有關的一般執行方法。其目的在於觀察流程的績效。 |
D. 驗證實行(VE):集合所有驗證專案及/或組織活動有關的一般執行方法,以驗證其是否符合需求、流程與程序。 | |
(6) Generic Practices 一般執行方法 |
一般執行方法適用於任何流程領域,因為原則上,它們可以改善任何流程的績效與控制。一般執行方法,提供制度化的特性,確保流程領域為有效、可重複與持久的。一般執行方法是期望的模式組件。 |
(7) Typical Work Products 典型的工作產品 |
典型的工作產品是助益的模式組件,提供執行方法的產品範例。這些範例,所以稱為典型的工作產品,是因為還有其他的工作產品是有效的,只是未被列出而已。 |
(8) Subpractices 細部執行方法 |
細部執行方法提供指引,對特定或一般執行方法的詳細說明。細部執行方法可說成是命令式的,但實際上是助益的模式組件,也就是說,細部執行方法僅提供意見,可用來或不用來做流程改善,並不具強制性。 |
(9) Discipline Amplifications 專業領域強化 |
專業領域強化是助益的模式組件,包含與特殊專業領域或者特定執行方法相關的資訊。例如:若在CMMI-SE/SW模式,你想找軟體工程的專業領域強化,你可以去找「軟體工程適用」的標籤。 |
(10) Generic Practice Elaborations 一般執行方法的詳細說明 |
一般執行方法詳細說明是助益的模式組件,出現在各流程領域,其目的在於說明一般執行方法,要如何應用於流程領域。例如:一般執行方法的「依需要訓練人員,以執行或支援已規劃流程」,被整合至建構管理流程領域時,就是說明如何進行建構管理的特定訓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