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謂CMMI
1. CMMI技術概要
(1) CMM (Capability Maturity Model for software,軟體能力成熟度模式) 是美國國防部在1984年因當時該機構軟體標案委外承作時,無法評估軟體公司對軟體標案之承接及執行能力,故委託美國卡內基美隆大學 (Carnegie Mellon University) 的軟體工程學院 (Software Engineering Institute, SEI) 所進行的一項研究成果,試圖於軟體產業建立一套工程制度,使個人及組織在軟體發展上能有持續改善的依據,其目的是用來評估及改善軟體發展公司之軟體開發過程及軟體開發能力,並且協助軟體開發者持續改善軟體流程成熟架構及軟體品質,進而提昇軟體開發專案及軟體發展公司之軟體開發管理能力,達成軟體發展之功能正確、縮短開發時程、降低成本及確保品質等目標。
  CMM目前已成為許多大型軟體業者於改善組織內部軟體工程所採行的軟體評估標準,CMM亦陸續應用系統工程及軟體採購方面,成為國際間認同且廣泛通用的一種軟體生產程序標準。其認證共分為五級(第一級:初始(Initial)、第二級:可重覆(Repeatable)、第三級:已定義(Defined)、第四級:已管理(Managed)、第五級:最佳化(Optimizing))。
  由於CMM應用日漸廣泛,陸續發展出不同之CMM模式,包括:軟體能力成熟度 (Software Capability Maturity Model, SW-CMM) 、系統工程能力成熟度模式 (Systems Engineering Capability Maturity Model, SE-CMM) 、整合產品發展能力成熟度模式 (Integrated Product Development Capability Maturity Model, IPD-CMM) 、人力資源管理能力成熟度模式 (People Capability Maturity Model, P-CMM) 等應用模式;且SEI於2000年12月公佈能力成熟度整合模式 (Capability Maturity Model - Integrated, CMMI),更進一步將能力成熟度模式整合,逐漸取代現行之CMM標準。
 
(2) CMMI (Capability Maturity Model - Integrated, CMMI) 是SEI繼CMM成功發展後的新修訂版本,目的在發展一個共通性之整合架構,以支援整合不同專業領域之特定能力成熟度模式及相關產品,並致力提供系統工程及軟體工程之指導原則,期許在任何架構下的組織,皆能促進其流程改善,CMMI不僅提高每一級別成熟度要求之門檻,亦同時擴充能力成熟度評鑑適用範圍,使得軟體工程、系統工程之專業領域及整合性產品與流程發展之環境,皆能運用CMMI為軟體開發流程提供持續改善的指引,對軟體生產力與品質的提升亦有顯著的實質效益,並確保所有發展的產品,能與國際標準組織/國際電技協會 (ISO/IEC) 15504軟體流程評鑑技術報告相容並一致。
  其認證共分為五級 (以分段式表述而言)為第一級:初始(Initial)、第二級:已管理(Managed)、第三級:已定義(Defined)、第四級:數量化管理(Quantitatively Managed)、第五級:最佳化(Optimizing)。
2. 模式架構
  流程是組織持續改善的掌控點。CMMI的目的是提供指導原則,產品(或服務)之發展、採購及維護改善組織的流程及改善管理的能力。CMMI將已認可的執行方法放在一個架構下,以幫助組織評鑑它的組織成熟度或流程領域能力,藉此建立改善的優先順序以落實改善。
  組織可用CMMI模式,來設定流程改善的目標、優先順序、改善流程,並提供指導原則以確保穩定、適任及成熟的流程。CMMI能當作組織自我改善的指引。
  在CMMI模式的兩種表述中,包含有流程領域、特定目標、特定執行方法、一般目標、一般執行方法、典型的工作產品、細部執行方法、註解、專業領域強化、一般執行方法詳細說明與參考資料。
(1) Maturity Levels 成熟度
  組織成熟度提供在某些特定的專業領域下,預測組織未來績效表現的方法。經驗顯示,在組織改善的過程中,流程領域的複雜性會不斷增加,若組織能專注於一組可掌握的流程領域,將會有最佳的績效表現。
  成熟度是經過定義的進階式流程改善的指標。每一成熟度是穩定組織流程的重要部分。每達成一級成熟度,即代表組織流程能力的增進。
  共有由一到五個成熟度階段,每一階段成熟度都是下一階段流程改善的基礎:
A. 成熟度第二級的流程領域
 包含如下:
(A) 需求管理(Requirements Management)管理專案產品與產品組件之需求,並且界定專案計畫、工作產品與需求這兩者之間,是否有不一致的情形。
(B) 專案規劃(Project Planning)建立並維護定義專案活動的計畫。
(C) 專案監控(Project Monitoring and Control)提供對專案進度的瞭解,使得當專案績效明顯偏離原先計劃時,能採取適當的矯正措施。
(D) 供應商協議管理(Supplier Agreement Management)管理和專案有正式協議的供應商之產品與服務的採購。
(E) 度量與分析(Measurement and Analysis)發展並維護支援管理資訊所需的度量能力。
(F) 流程與產品品質保證(Process and Product Quality Assurance)提供員工和管理階層,對於流程與相關工作產品客觀的觀察
(G) 建構管理(Configuration Management)建立並維護藉由建構識別、建構管制、建構狀態記錄及建構稽核,使工作產品具完整性。
B. 成熟度第三級的流程領域
 包含如下:
(A) 需求發展(Requirements Development produces)提供客戶、產品與產品組件的需求與分析,這些是發展與瞭解所需的。
(B) 技術解決方案(Technical Solution)用以發展、設計與實作對於需求的解決方案。解決方案、設計與實作,適當地涵蓋產品、產品組件以及產品相關單一或組合的流程。
(C) 產品整合(Product Integration)將產品組件組合成產品,確保產品已經整合、運作正常,並交付客戶。
(D) 驗證(Verification)確保工作產品符合特定的需求。
(E) 確認(Validation)證明產品或產品組件,於特定的環境下,確實能發揮特定的功能。
(F) 組織流程專注(Organizational Process Focus)建立並維護組織流程與流程資產的瞭解,並且界定、規劃及執行組織流程改善活動。
(G) 組織流程定義(Organizational Process Definition)建立並維護可使用的組織流程資產。
(H) 組織訓練(Organizational Training)發展人員的技巧與知識,使他們能有效地執行其角色。
(I) 整合的專案管理(Integrated Project Management),根據調適組織標準流程得的整合的已調適流程,建立並管理專案和其關鍵人員。它也涵蓋建立專案共同願景及整合團隊結構,以完成專案目標。
(J) 風險管理(Risk Management)界定風險發生前的潛在問題,使在達成目標之前的生命週期期間,在有需要時,能規劃風險處理活動,以降低不利的衝擊。
(K) 決策分析與解決方案(Decision Analysis and Resolut)於作決策時,使用結構化的方法,依照已建立的準則,評估各備選方案。
(L) 適於整合之組織環境(Organizational Environment for Integration)提供整合的專案管理之基礎環境,並管理人員以利整合。
(M) 整合團隊合作(Integrated Teaming)形成並維持整合的團隊以發展工作產品。
C. 成熟度第四級的流程領域
 包含如下:
(A) 組織流程績效(Organizational Process Performance)建立並維護組織標準流程績效的量化了解,並提供流程績效的資料、基準與模式,以數量化管理組織的專案。
(B) 數量化專案管理(Quantitative Project Management)數量化管理專案的已調適流程,以達成該專案所建立的品質與流程的績效目標。
D. 成熟度第五級的流程領域
 包含如下:
(A) 組織創新與推展(Organizational Innovation and Deployment)選擇與推展漸進的與創新的改善活動,可度量地改善組織的流程與技術。這種改善,支援由組織經營目標所衍引的組織品質與流程績效目標。
(B) 原因分析與解決方案(Causal Analysis and Resolution)界定缺失的原因與其他的問題,並採取預防措施,避免這些缺失在未來再發生。
(2) Specific Goals 特定目標
  特定目標僅適用於單一的流程領域,並強調此唯一的特徵,說明有哪些是必須要執行以符合該流程領域。目標是必要的模式組件,在評鑑時,用於確定某流程領域是否能符合目標。
(3) Specific Practices 特定執行方法
  特定執行方法是對應於特定目標的活動,對達成特定目標是重要的。特定執行方法說明一組活動,這組活動被期望可以達成流程領域的特定目標。
(4) Generic Goals 一般目標
  一般目標可適用於所有的流程領域。各流程領域中,一般目標之達成與否,代表各流程領域的執行與制度化,是否為有效、可重複與持久的。一般目標和一般執行方法將在第四章中說明。
(5) Common Features 共通特性
  四個共通特性組成了各流程領域的一般執行方法。共通特性的名稱是助益的模式組件。這種組合只是提供一種方式,來表現一般執行方法。在模式中的每一共通特性,都用縮寫字來代表。
A. 執行承諾(CO):集合所有與制定政策和確保支援有關的一般執行方法,以尋求流程改善的努力。
B. 執行能力(AB):集合所有用來確保組織及/或專案有充分資源的一般執行方法,以尋求流程改善。
C. 督導實行(DI):集合所有與蒐集、度量和資料分析有關的一般執行方法。其目的在於觀察流程的績效。
D. 驗證實行(VE):集合所有驗證專案及/或組織活動有關的一般執行方法,以驗證其是否符合需求、流程與程序。
(6) Generic Practices 一般執行方法
  一般執行方法適用於任何流程領域,因為原則上,它們可以改善任何流程的績效與控制。一般執行方法,提供制度化的特性,確保流程領域為有效、可重複與持久的。一般執行方法是期望的模式組件。
(7) Typical Work Products 典型的工作產品
  典型的工作產品是助益的模式組件,提供執行方法的產品範例。這些範例,所以稱為典型的工作產品,是因為還有其他的工作產品是有效的,只是未被列出而已。
(8) Subpractices 細部執行方法
  細部執行方法提供指引,對特定或一般執行方法的詳細說明。細部執行方法可說成是命令式的,但實際上是助益的模式組件,也就是說,細部執行方法僅提供意見,可用來或不用來做流程改善,並不具強制性。
(9) Discipline Amplifications 專業領域強化
  專業領域強化是助益的模式組件,包含與特殊專業領域或者特定執行方法相關的資訊。例如:若在CMMI-SE/SW模式,你想找軟體工程的專業領域強化,你可以去找「軟體工程適用」的標籤。
(10) Generic Practice Elaborations 一般執行方法的詳細說明
  一般執行方法詳細說明是助益的模式組件,出現在各流程領域,其目的在於說明一般執行方法,要如何應用於流程領域。例如:一般執行方法的「依需要訓練人員,以執行或支援已規劃流程」,被整合至建構管理流程領域時,就是說明如何進行建構管理的特定訓練。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